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江南app > 江南app知识

江南app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学资料

  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对象不限于年轻一代。狭义的教育则专指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育。

  先导性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让儿童未来的发展有个好的开始,所以具有先导性。

  公益性 学前教育既是对新生一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又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可帮助和引导父母们教育好自己幼小的孩子,并通过收托儿童,使父母们能够安心地投身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学前教育泛指初生至6岁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是指派有专人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对0~~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托儿所收托0~3岁的儿童,幼儿园收托3~6岁的儿童。

  15世纪以前西汉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公元前 11世纪周成主的母亲进行胎教的方法。《大戴礼》的《保傅》篇中记有殷周统治者如何注重胎教,如何为太子选择保傅人员。魏晋南北朝时,颜之推(531年生,卒年不详)著有《颜氏家训》,在《教子篇》《勤学篇》中论述了对小儿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早期教育思想。南宋大学者朱熹也重视胎教,朱熹曾编《童蒙须知》和《小学》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中第一次提出了学前公共教育的主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提出胎教,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认为在5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后来有《要糖解》一些有名的教育著作,如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江南app,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及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

  夸美纽斯在其所著的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3年出版)中,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

  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经验与教育》教育思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她在1909年写成《蒙台梭利教学法》,还著有《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

  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学前公共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他还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培养。蔡元培重视学前教育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他提出的学前养育机构主要是辅助家庭,与家庭合作共同教育学前儿童。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陶行知他强调6岁前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主张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他提出幼稚园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提出“艺友制”。

  张雪门曾在北平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他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幼稚园课程进行研究,出版了不少的学前教育著作,主要有《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

  我国的托儿所、幼儿园要担负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有教养儿童的任务,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又有社会公共福利的任务,为解除广大职工、居民后顾之忧,减轻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负担,急家长所急,解决他们的困难,为家长安心参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或多种形式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2)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是否借助仪器设备)(3)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是否参与)

  教师围绕某一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师根据教育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② 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③ 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

  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普遍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思想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性原则

  保教结合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劳动的特点:(一)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二)劳动任务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细致性(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和复杂性(四)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五)劳动周期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六)幼儿教师劳动的整体性

  课程特点:1.基础性与启蒙性2.全面性与生活性3.游戏化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

  也称为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也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动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

  核心课程是以社会基本需求和生活为核心,将若干重要的学科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并与其他学科相配合,成为每个学生所必须必修的课程

  学校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特点安排幼儿一天的生活,即对幼儿主要的生适内容,如吃、睡、活动等在时间和顺序上予以合理的安排与划分。根据活动特点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三部分。

  制定一日生活日程的依据:(一)根据幼儿年龄和本质安排活动(二)根据幼儿的生理活动特点(三)根据地区特点及季节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四)根据家长的需要,安排幼儿入园和离园的时间

  由各种细菌或病毒病因引起的,包括鼻炎、咽炎和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炎症,是幼儿最常见的疾病

  (1)患菌痢的患儿轻者常以发热、腹痛、便后有下坠感及伴有粘液便或浓血便为主要症状(2)轻型:大便次数增多,可呈蛋花汤样,体温、食欲尚正常重型:常急性发作,一日腹泻10余次或更多,大便中水分过多,机体因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易发生脱水,酸中毒

  (1)缺铁性贫血3岁以下小儿发病率较高。铁的摄入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2)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①一般表现:面色苍黄、易疲倦、头发稀疏,肝、脾、淋巴结可轻度肿大②神经精神症状:患儿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差,很少哭。哭时泪少。无汗。智力和动作发育缓慢,或有倒退现象,即原来已会的动作,病后却不会了。多数患儿可有肢体、头部、口唇无意识的颤抖

  预防:(1)注意口腔保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2)合理营养,促进牙齿咀嚼能力的发展(3)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1)斜视性弱视:小儿弱视一般与斜视有关,两者相互影响。患有斜视的小儿为了克服斜视引起的视觉紊乱及浮现,视中枢主动抑制斜视眼的视觉,久而久之形成弱视(2)形觉剥夺性弱视:由于某种原因长时间遮盖过某只眼睛,该眼因缺少光刺激而致视觉发育停顿,形成弱视(3)屈光参差性弱视:较高度远视、近视和散光或者双眼屈光度相差比较明显(4)先天性弱视:先天性白内障、重度眼睑下垂以及先天的视中枢及视神经发育不良等

  1.新生和修补机体组织。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体液的主要成分。

  组成:20多种氨基酸组成。凡在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凡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儿童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要9种必需氨基酸,即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和组氨酸、缬胺酸。其中组氨酸是小儿较成人多一种的必需氨基酸。

  营养价值和食物来源: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动物蛋白质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齐全,比例适当,为优质蛋白质。植物蛋白质因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营养价值较低。大豆蛋白质所含氨基酸很丰富,属于优质蛋白质。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后食用,其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得以取长补短,提高了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需要量:幼儿需要蛋白质较成人多。若长期缺乏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过轻、贫血、抵抗力降低及智力障碍等。过多易产生便秘及食欲减退,大量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1.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构成细胞膜、细胞浆,脑组织是含脂肪最多的物质。

  2.具有保护功能。减少体热散发和固定内脏器官,使之免受撞击、震动的损伤。

  4.增进食欲。脂肪能够改善食物的滋味,增加食物的美味和饱腹感,延缓胃的排空。

  需要量:长期缺乏易致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摄入超过消耗可导致肥胖。

  需要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会使体内蛋白质消耗增加,体重减轻,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摄入过多,发酵过盛,会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

  ②谷类和豆类的外皮中含有的植酸,一些蔬菜如菠菜、苋菜中含有的草酸,均可与钙结合成不溶性钙盐、植酸钙和草酸钙,降低钙的吸收率。

  (1)生理功能。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之一,参与体内氧的运输和利用。

  (2)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中,如肝、血、蛋黄、瘦肉等含铁量较多,吸收率高。植物性食物中,如豆类、绿叶蔬菜虽然含铁量不低,但吸收率较低。

  ②乳类中含铁极少,以牛奶喂养的孩子要及时添加含铁量丰富的食物。谷物中含有的植酸,某些蔬菜中含有的草酸,均会影响铁的吸收。

  (2)食物来源。含碘最丰富的是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淡菜、海鱼、海虾、贝类等。

  (3)碘缺乏症。如果因为水土缺碘,造成孕妇孕期摄取碘不足,胎儿会患上严重的碘缺乏症,叫“克汀病”,也叫“呆小症”。

  (1)生理功能。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锌对于促进儿童生长,保持正常味觉,促进创口愈合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均有重要作用。

  (3)锌缺乏症。若儿童长期缺锌,会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味觉异常,可有异食癖。

  (1)生理功能。维持上皮组织正常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与正常视觉有密切关系。

  (2)食物来源。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肝脏、蛋黄、乳类等。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菠菜、豌豆苗、红心甜薯、胡萝卜中含有胡萝卜素,在肠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

  (1)生理功能。是构成许多辅酶的重要成分,促进细胞氧化,促进碳水化合物的中间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保护眼睛和皮肤健康等。

  (2)食物来源。乳类、肝脏、肉类、禽蛋、鱼虾、绿叶蔬菜、豆类、粗粮等食物含较丰富的维生素B2。

  (1)生理功能。维生素C是维持骨骼、牙齿、血管、肌肉正常功能,促进伤口愈合的必需物质,具有解毒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食物来源。广泛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尤其是深色蔬菜,如韭菜、菠菜、青椒等,柑橘、山楂、鲜枣、猕猴桃、刺梨等水果中含量较高。

  维生素C为水溶性,怕热怕碱,因而在储存和烹调过程中极易被破坏,现切现洗,急火快炒可以减少维生素C的消耗。

  (2)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含脂肪较多的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奶油等食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人体皮肤里的7-脱氢胆固醇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一)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二)适宜性原则(三)幼儿参与性原则(四)开放性原则(五)经济性原则(六)安全性原则。

  活动区的功能:(1)活动区的创设,能适应幼儿个别差异的需要,扩充幼儿学习的领域;

  (3)提供给幼儿相互学习与观摩的机会,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以及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区域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要结合教育目标及各领域教学活动的目标来设置区域的内容。活动区的数量根据活动室的大小来确定,一般4-5个为宜。活动区所容纳的幼儿人数以不超过5个为宜。

  美工区、科学区要用水,而图书角不需要水,应该分开。建构区、表演区、音乐区等属于热闹的“动”区,而图书区、数学区等活动量较小,需要安静,这样两类区最好离得远些,以免相互于扰。

  设计活动区时,既要考虑到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可以随时进入活动区,又要留有用于集体教学活动的宽敞空间。因此,教师要根据本班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地制宜地设立2-3个固定活动区,其他活动区可以临时用地垫、拖拉柜或者其他材料进行区域分割。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多设立固定的活动区,以便于操作。

  一些区域活动独立性较强,和其他区域的联系较少,比如建筑区、数学区、图书区等,最好位置相对固定,形成有序的操作氛围;一些区域活动因内容不同,常常会和其他区域发生联系,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些区域活动的整合幼儿教育。

  教师要合理利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活动室内设施的作用,保证活动室内的“交通”畅通无阻,以避免幼儿在如厕、变换区域、取水时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为此,活动室中央和各个门口(盥洗室、大门、阳台)最好不要设活动区。活动区的过道要清晰,过道的大小要适当。

  规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一个规则明确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更加自由而有序地活动、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用环境来暗示规则,如整齐有序的材料摆放、清楚明显的标志都会潜移默化地鼓励幼儿游戏结束后把原物放回,收拾整齐。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制定一些规则,如每个活动区的人数,进入活动区的标志,在每个活动区应当如何开展活动,活动后如何收拾整理等,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可以在积木区地板上贴上4对小脚印,表示这里只能进4个人。

  各种材料在运用到不同区域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后所产生的教育价值不同,因此在一个区域活动中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总是隐含某种教育功能。

  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工具适宜性体现为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和操作能力的材料和工具,容易引起幼儿操作的兴趣,幼儿也容易在操作中获得成功感。

  为满足幼儿操作需要,需要提供数量充足,形式、功能多样的活动区材料。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性还需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

  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时,要在所要投放的材料与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层次,投放难度不同的材料,满足幼儿个体操作和学习的需要,从而更大效益地实现教育目标。

  幼儿喜欢操作摆弄,教师所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最好是能让幼儿动手做做、摆摆,再配以说说、画画,这样有助于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操作,激发创造欲望,在操作中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发展。

  从家庭到幼儿园,社会化的开始;为儿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至关重要,帮助幼儿尽快融入集体生活。

  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共同游戏和学习的机会,将幼儿置于各种人际关系中,帮助其理解社会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良好性格,克服孤独、自私等不良性格。

  心理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协调的际关系,使员工乐于从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人感到处处受压抑,导致各种个性不良品质的形成,使员工情绪低落,养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物质环境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环境布置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教育化。园内设备和材料应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

  教师要理解、关心幼儿,充分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理解教师的要求和想法。以正面激励为主,鼓励幼儿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的教育态度,让幼儿自由展示个体才能,树立自信心,形成自主感。教师以引导、鼓励等方式帮助幼儿参与各种集体活动。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幼儿园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教师之间保持相互喜爱,合作共事,幼儿在这样的人际关系里,能受到教师的尊重,扮演成功的角色,满足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幼儿园风气,是指园内所有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和行为方面比较一致的富有个性特点的、稳定的集中表现。它要靠全体教职员工经过长期培养才能逐渐形成,而一旦形成,则对全体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力量,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两个重要场所。如果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在方向上是一致的,那么就可以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果教育影响在方向上不一致,那么就会减弱和抵消各自的教育影响,进而阻碍幼儿的发展。

  目前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几个误区:一是望子成龙意识增强;二是过度保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幼儿园是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负有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责任。

  如果家园合作得当,幼儿园不仅可以得到家长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还能够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此外,不同职业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经验。

  家园合作能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内容,理解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使家长们对幼儿园工作更加理解与支持。

  家园合作为促进亲子互动、亲子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家长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更好地认识孩子的特点。同时,也使孩子有机会了解父母的工作与“本领”,对家长产生敬佩、尊敬的情感。家长和幼儿一起为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收集资料、实地观察、解决问题等,都能促进亲子交往、密切亲子关系。

  平等性原则也叫尊重性原则,是指教师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在进行家园合作教育活动中,应当充分尊重家长及其他人的人格,以平等人格主体的身份开展合作。落实平等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民主即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不能“一言堂”,更不能专断独行。平等是指教师与家长地位平等,不涉及谁主谁从的问题,合作时要相互协调决定。和谐是指教师与家长都 能从不同角度换位思考,心情愉快。

  ②学会倾听。在实践中,首先,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其次,要鼓励大家发表意见,最后,不要轻易下结论,更加不能随意否定。

  ③讲究语言艺术。教师与家长合作时说话要尽量做到留有余地,多用“你的意见呢”“你怎么看”等鼓励性、引导性的语言,而且要学会使用体态语。

  ④保护家长和幼儿的隐私。每个人都有不便公开或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小秘密,维护个人隐私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幼儿,都平等享有隐私权。

  方便性原则是指任何合作的开展都要考虑到家长工作的可能性,不能以牺牲家长的利益为前提,而要达到双方共赢。落实方便性原则时要注意下列事项。

  ①充分考虑家长的工作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时间,或者有自己的时间安排,所以幼儿园在开展合作活动时,要注意充分考虑每位参与者的时间,尽量安排大家都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

  ②利用家长的专长。每项活动都有特定的目标,因此必须有特定的活动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必要对家长的职业有充分的了解,使家长不需增加太多的准备时间就能参加活动。这样既达到了幼儿园的活动目标,又发挥了家长的特长,达到共赢。

  ③考虑家长的经济条件。在一些物质性的合作方面特别要注意家长的实际能力与经济条件。例如,请家长提供一些实物时,就要考虑家长的经济可能性,应尽量提供多种选项让家长选择,而不能一刀切。

  针对性原则是指家园合作活动要根据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等具体情况,妥善安排,有的放矢。落实针对性原则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准确判断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园、家长的共同愿望,但现实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先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②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内容与方法。例如,有些家长存在着严重的包办代替的问题,幼儿园就可以启发家长参加“小鬼当家”的活动,或者鼓励家长带幼儿到社区里主动帮助老人或其他的小朋友,来锻炼幼儿的胆量。

  求实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家园合作活动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符合幼儿园和家庭的基础条件和物质设施,不搞。实施求实性原则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目标定位要合理。任何合作活动都要有特定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为活动而活动,徒有形式而没有任何价值。

  ②根据现有资源组织活动。如地处农村的幼儿园,可和家长一起在园内外开辟种植园地,进行劳动教育方面的合作活动;拥有戏水池的幼儿园,可和家长一起教幼儿学游泳,开展体育方面的合作活动等。

  ③注意勤俭节约,杜绝浪费。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少花钱、多办事,少投入、多产出。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应使各个活动环节充满趣味,以激发幼儿和家长的参与兴趣,使所有人在愉快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去。具体实施趣味性原则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③参与面要广。在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如果活动只是几个人“唱独角戏”,那么会让众多的家长与幼儿感到索然无味,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社区的学前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为两方面:①向社区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指导家庭的优生、优育、优教;②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养水平,改进其陈旧观念与不良习惯,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与气氛。

  幼儿园与社区进行合作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营造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教育环境,使社区内的各个家长和幼儿都处于这一环境之中。家长从中学习关于学前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而幼儿则受这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影响,获得知识与才能,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能扩大幼儿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范围,能促进每个幼儿自我价值感、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幼儿可以学习如何与其他人联系,并从中获得社会知识。

  幼儿园如果要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就需要获得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因此,幼儿园的领导者与社区居委会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社区中聚集了从事各种职业的人,这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教育资源。幼儿园可以根据每个班级幼儿家长的不同情况,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资源,为幼儿园的课程开展提供帮助。

  幼儿园在组织一些活动,尤其是在组织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社区活动既可以使家长更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又能促进社区人际沟通。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能否在进入小学时较为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仅与大班下学期所进行的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关,更与三年幼儿园教育,甚至与入学前的全部教育有关。

  所以,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 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大量事实证明,越是身心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幼儿,越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因此,要避免重智育,忽视或轻视体育、德育、美育的倾向,更要避免把入学准备工作等同于教幼儿认字、学拼音、教计算的做法。在衔接中仅偏重某一方面是错误的,而在某一方面中又偏重某些因素则更片面了。有的教师把智育理解为仅是让幼儿记忆知识、掌握技能,对智育的其他因素,如智育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则重视度不够;对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兴趣、习惯等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也属于智育范畴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更是忽视。这种片面的衔接教育对于幼儿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非常有害的。

  (1)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让幼儿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这样的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地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压制了幼儿的自然发展。

  (2)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例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儿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环境、生活制度、师生关系、儿童的主导活动和学习方式、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很容易造成幼儿进入小学后的不适应。消除或减少这种不适应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

  身心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幼小衔接可以有效地减缓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使幼儿在生理与心理上逐步适应,减少生理上的失衡与心理上的焦虑,在新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的身心发展状态。

  幼儿在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需要加强训练,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幼小衔接的过程就是帮助幼儿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老师与同学,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学习制度、任务要求等方面与小学都有很大的差异。幼儿需要从游戏环节时间比较长过渡到学习环节比较长的适应;需要从自由上幼儿园到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的适应;需要从没有任务的学习到严格规定任务的学习过渡;需要从没有压力的学习到考试竞争的过渡等。这一切都需要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完成,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而这种良好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认识水平、情绪状态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引导幼儿上学的意愿,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等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可以设计多种教育活动,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比如,为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园与附近小学合作,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或请小学生来幼儿园当大哥哥、大姐姐,请小学教师来幼儿园讲小学的有趣生活等。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一贯地、潜移默化地给幼儿正面的入学教育。

  幼儿入小学后,对学校新环境的适应情况、对小学的人际关系的适应情况,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

  1.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交往能力等。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习惯,像穿衣服、系鞋带、如厕、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应靠自己完成,慢慢学会自己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些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

  学习准备应着眼于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

  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对策是调整和完善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将入学准备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入学准备的难点和重点,组织专题活动。在入学准备上,幼儿园不应只偏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发展基础性的学习能力。

  要使幼儿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生活,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应该是双向的。为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及相应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两种学习阶段在教育上的不同特点。在教育中既要照顾到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也要考虑到连续性,对幼儿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减少因教育环境的差异给幼儿入学后的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幼儿顺利地由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过渡。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各方应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目前,不少家长在有关孩子入学准备的问题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观念,使家长与幼儿园、小学共同配合,做好过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整个衔接工作中,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对幼儿的关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儿园与小学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协作,大力宣传做好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对此都达成共识,共同配合,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作息制度,以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大班下学期可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减少游戏时间,延长集中教育活动时间(每次可达 35-40 分钟),也可以适当增加课时,如上午安排 2-3 节集体教育活动,下午也增加一节集体教育活动。

  大班后期,活动室环境要减少活动区角,扩大图书角,增加图书角的书籍;将 6 人围坐的小桌椅改为类似小学低年级的双人桌椅,按小学方式排列;将绒布板与磁性板改为黑板。幼儿可以使用小学生用的书包和文具盒,上课礼仪也可模仿小学,值日生管理也可以按小学模式安排,但活动内容不能小学化。

  大班下学期可安排培养幼儿小学适应性方面的教育内容。例如,认识小学及其学习生活,培养幼儿各方面的适应力;激发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的愿望,使幼儿形成生理、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加强幼儿普通话的语音教育,提高正确发音和概括、表达语音的能力,培养幼儿理解课堂语言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说普通话的积极性;加强幼儿前阅读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幼儿小肌肉协调性的训练等。

  大班下学期,教师可以一次或多次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熟悉小学环境,有条件的可以深入课堂,观察了解小学生上课的情况,包括课前准备、上下课礼仪、倾听教师讲课、举手发言、小组讨论、上黑板书写、回答教师提问等学习行为。参观后,回园要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帮助幼儿了解小学,鼓励幼儿模仿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把所感知的小学学习生活反映到游戏、区域活动和有关的教育活动中去。

  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与一年级的学生开展联欢会、主题班会或一起春游,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也可请本园上一届毕业的儿童回园向大班幼儿讲述自己的小学生活或展示自己读、写、算的学习成果,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

  毕业离园主题教育活动是大班幼儿参加的最后一次教育活动,毕业典礼意味着幼儿在园生活的结束和向小学学习生活迈出的第一步。幼儿园应隆重地组织毕业典礼活动,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带着欢乐、自信和向往告别幼儿园,去迎接新的生活。江南app江南app江南app